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论文 >《最新论文》>正文

全球旱地土壤整体甲烷汇能力显著下降

 2025/9/19 9:56:31 《最新论文》 作者:球探体育比分:科学报 李晨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国际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邹建文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全球实测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模型,系统量化了近30年来全球旱地土壤与大气间甲烷交换的时空格局,发现旱地土壤整体甲烷汇能力显著下降,并揭示了主要驱动因素。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强效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单位质量的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7倍。土壤在全球大气甲烷收支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水田和湿地土壤通过有机碳厌氧还原,产生并排放大量甲烷,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另一方面,旱地土壤能氧化并吸收甲烷,是大气甲烷的关键汇。

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正在改变这种“土壤汇”功能。该研究集成了1993~2022年间全球994个站点共5177组实测数据,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高分辨率全球旱地土壤甲烷通量数据库,模型系统评估了农田、森林、草地和苔原等主要旱地类型的甲烷收支特征。

结果表明,过去30年全球旱地土壤整体甲烷汇功能持续减弱。旱地农田和草地土壤由甲烷弱汇逐渐转变为排放源,森林土壤甲烷汇能力锐减68.8%,而旱地苔原尽管始终是甲烷排放源,其排放强度下降了55.3%。

研究进一步发现,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可解释70%以上的时空变异,显示气候变化因子是取得土壤甲烷收支和源汇功能变化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为重新认识旱地土壤在全球甲烷收支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强调在制定甲烷减排与气候缓解策略时,应重视旱地生态系统由“汇”向“源”转变的潜在风险。

课题组钟山青年研究员栗照鑫为论文第一作者,邹建文和南京农大教授刘树伟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碳达峰与碳中和专项、球探体育比分: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资助。(来源:球探体育比分:科学报 李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70248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