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球探体育比分 > 正文

大学校门打开了,还需共同维护

 作者:樊丽萍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5/7/3 9:49:03 字体大小:

暑假刚开始,一起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校内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的事件,引起不少网友关注与讨论。

起因只是一件小事:据在场网友发帖说,一名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跑步时,被一个足球砸中头部,踢球的是两个校外来的孩子。此后,学生与小孩家长言语冲突后因身体不适倒地,小孩家长甚至还“动了粗”。

学校随后发布声明,可以读出明确的态度:对在校学生安全权益的关切自不必言,“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强化来访人员行为引导”的考量也完全可以理解。

这起小纠纷发生在暑期档,正好赶上研学游、校园游的高峰。更多网民的关注在于,这起小事会否激起更多的涟漪,会否有其他高校出于防微杜渐、维护安全的考虑,在校园大门对外开放方面有更谨慎的管理制度收紧,从而让外人入校没那么方便了?

这些年,在大学校园开放这件事上,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角色不同,利益关切不同,立场就有差异。中小学生的家长包括游客,自然希望有机会趁着假期到校园走走看看,感受大学的文化氛围。周边居民觉得校园环境优美,体育设施齐全,希望闲暇时能到校园里散步、健身。而对于不少老师和学生来说,治学需要安静,不希望学校太过嘈杂,更不愿意看到校园的食堂、体育场等公共空间人满为患。

正是在各方观点的碰撞讨论中,大家的共识才渐趋明确:大学不是围墙紧闭、不食烟火的象牙塔,而是坐落在城市的学术灯塔,更是城市文明的文化坐标。大学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之“大”的体现,可以说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相信这一大势,不会因为个别偶发的纠纷与小风波而受到阻滞甚至倒退。

可以延伸思考的是,大学校门打开后,同样需要各方关切的合理平衡,需要校内校外的共同维护。绝大多数到访者走进大学,都怀着对知识和教育的崇仰之心,无论去参观、游学还是运动,首先要具备善于关照他人的文明素养——大学是教书育人做研究的地方,不是公共游乐场。大学的草坪更适合三五好友坐下来一起聊聊天,而不是跳音量不小的广场舞;运动场跑道上人多,场内踢球就最好适可而止,不宜发力猛轰,孩子不懂,家长总该明白这个事理。

在笔者印象中,每年的校园樱花季、美食节,都有大量游客到大学“打卡”,个别游客也有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到食堂占座等行为。但总体来说,随着大学校园有序开放的推进,这些引人吐槽的举止正在一点点减少,大学在治理层面的进步也肉眼可见。比如,在不少大学,为了能给公众更好的参访体验,陆续增加了导览和志愿者,开放部分食堂为校外人员提供用餐便利等,都博得公众舆论的点赞。

行文至此,笔者也有一点或许纯粹是多余的假设:回到这起小纠纷的开始,若踢球的是同校学生而不是校外的孩子,是不是包容度会高一些呢?是不是这件小事会以双方一句“对不起”一句“没事儿”就收尾了呢?不管怎样,少一点“内外有别”的视角,多一点理解和包容,不仅有助于推动大学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更是在共同维护一个开放共融的生态和氛围。

大学之大,在气度,在格局,也在于必要时候为社会作出示范。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Copyright ? 2014 北京今日创见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京ICP备 1404747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