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球探体育比分 > 正文

原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林文斌正式入职西湖大学

 作者: 来源:西湖大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11/5 16:03:14 字体大小:

“听说Wenbin Lin要去西湖了?”

最早得知“林文斌”要来的消息,不是因为人力通知,也不是源自西湖师生,而是一个多月前,出现在西湖大学公众号留言里的“小道消息”。

林文斌是谁?问Deepseek,它回答说——

这个名字对应着多位在不同领域有显著成就的华人,排名第一的“林文斌”,是世界知名华裔化学家、材料化学家和肿瘤学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James Franck讲席教授。

他是金属有机框架(MOF)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之一,致力于设计和合成新型的MOF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催化、气体存储和分离,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

他开创性地将MOF材料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输送,开发了可以用于免疫治疗、光动力治疗等过程的多种新型纳米药物,是两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的创始人。

他因在功能分子材料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众多国际荣誉,是欧洲科学院、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的院士。

总结一句话:他是一位顶尖科学家,致力于用先进的化学材料(特别是MOF)来创造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

此时,“小道消息”的主角,在美国芝加哥的家里一番捣鼓,终于找到了一个尺寸够大的行李箱。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使用,箱子的一个滚轮在抵达目的地时已经坏了,但它坚持完成了光荣使命,满载着归国的行李,陪伴它的主人抵达此行的终点。

11月3日,传说中的“林教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任化学讲席教授、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健康分子材料实验室负责人。

一次跨界:从农民的儿子到科学家

打开西湖大学官网,“林文斌”的主页已上线。在他“理学院讲席教授”这个身份之后,多了一句话:同时在西湖大学医学院和工学院兼任职务。

也就是说,他一个人横跨了三个学院。

这不是“兼带”,而是“必须”。

林文斌长期专注于人类健康方面的分子材料设计与研究,他的课题结合了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纳米化学等化学的细分方向,在大类上,又把化学、医学与工程交织在了一起,所以,他成了西湖“跨界”尺度最大的科学家之一。

这也完美对应了Deepseek给出的三个身份:世界知名华裔化学家、材料科学家和肿瘤学专家。

事实上,他人生的开篇,就起源于一场“跨界”。

林文斌成长于福建福清的一个沿海小村庄,这个村庄历史上最有名的人,就是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一个穷愁潦倒的廪生。他的父母和村里绝大多数人一样,以务农为生,两个人加起来也就读了三年书。

作为农民的孩子,林文斌五岁前就已经会干许多活了,放牛、捕鱼、养鸭、种蘑菇,甚至上集市摆摊卖鱼……学习?那是忙完农活以后的“副业”。

即便如此,一位县城里的亲戚还是发现了他的读书天分,将他转去福清二中读初三。这偶然的一小步,颠覆了他的整个人生。中考时,林文斌不负众望,考了全校第一名。高考时,他再次“高歌猛进”,一举“闯”入了球探体育比分: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在当时,这所学校的录取分比清华北大还要高。

而高考前,父亲鼓励他的一句话,林文斌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你如果能上福清师专,我就在村里摆酒(庆祝)!”

历史上的林正澄,虽然苦读经书,却一直止步于“闽县廪生”,只能长年随叔父游宦,郁郁不得志。而林文斌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终于超越了先辈,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023年,在诺贝尔纪念馆跟诺贝尔铜像合影

二次跨界:十年三次“被迫”转向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前想跟异国的博导联系,远没有现在动动手指那么方便。因护照耽搁,林文斌赴美延期,抵达美国伊利诺伊时,学校已经开学,他原本想选的导师,实验室已满员。

怎么办?只能试试换一个导师。可是,换导师往往意味着换赛道啊。

林文斌知道这有多难,但他没得选。第一次远赴他乡,英语又不好,能找到一位愿意接收自己的教授,已经算幸运了。

这位善意收下他的博导,是当时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工作的Gregory S. Girolami——他的导师Geoffrey Wilkinson,在1973年与合作者Ernst Otto Fischer一起因金属有机领域的研究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也是该领域目前唯一的诺贝尔奖)。于是,金属有机就成为了林文斌读博的方向。

未曾料想,这近乎“从零开始”的起步,会成为命运反复抛给他的课题。

读博第三年,因为一个需要用到表面超真空设备的课题,他加入了Ralph G. Nuzzo的课题组,这位教授从事的是表面化学,林文斌又一次切换了方向。

拿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奖学金后,林文斌前往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招他的导师Tobin J. Marks,误以为他曾跟着读博期间的第二个博导做表面自组装的研究,而事实上,他从没有做过。

来都来了,能怎么办?学吧。“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这句话被林文斌演绎得淋漓尽致。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近十年的“被迫”跨界、“被迫”交叉,像是为一颗即将破土而出的种子积蓄能量,不断滋养着林文斌。“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不同的导师style(风格),让我的眼界比别人都要宽一点,在后来我自己的独立科学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林文斌有句绕口令般的感言:真正的交叉学科就是真正地把各个领域交叉结合在一起。在MOF的世界里,他一直是那个“先行者”,是极少数能够做到把分子合成、材料设计与表征、生物学“跑通”,“一条龙”结合到医学上去的科学家。

202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讲学

三次跨界: 化学家VS生物医药公司创始人

2022年,西湖大学首次启动招收本科生,目前设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8个专业。每年,总有个别家长看到数理化这三个专业满心忧虑:学这个有什么用?做老师吗?

有没有用?与学科无关,与想象力有关。

林文斌从独立开展研究的第一天起,目标就非常明确:做“有用”的化学。

他巧妙融合了配位化学、纳米技术与医学,发明了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金属有机框架,在生物与生物医学成像及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有五个创新型纳米材料,已从基础研究成功转化至临床评估阶段,他也从一名科学家,成功跨界为两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的创始人。

2025年6月,林文斌入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让我们回忆一下,Deepseek给“林文斌”注释时用的一个新名词:MOF,这是一个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金属有机框架”。在刚刚过去的10月8日,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是颁发给了MOF的研究工作。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用金属和有机分子共同搭建的“房间”,不仅“房间”大小可以精确设计,从原子尺度到几十纳米,连“房间”内的环境“装修”也能根据需求度身定制——当这些房间连成一片、形成孔道,就能实现各种各样的应用,比如储氢、分离气体,甚至精细催化。

MOF的概念自1995年正式提出至今,吸引了全球几万个研究组投身于这一领域,林文斌是最早介入的团队之一。在他教职生涯的首站,布兰迪斯大学的实验室中,他开启了对这个材料体系的研究。此后数十年里,他带领团队探索过许许多多可能的转化方向,海水优化、太阳能等等,“能想到的我都做过”,最终选定了现在的两个领域:催化和人类健康。

抗癌,是林文斌迫切希望助力的方向之一。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他就是该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成员。

目前,全世界仅有的两种进入药物临床阶段的MOF,均出自林文斌实验室,也都和癌症治疗有关。一种,指向放射治疗,有着“微型能量放大器”的效果,能让低剂量X光产生强效杀伤,既提升了放疗效果,又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同时还激活免疫系统,为根除癌症提供全新策略。另一种,能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当药物颗粒抵达肿瘤时,使用X光或近红外光照射,药物中的光敏剂会被激活、产生活性氧,杀死癌细胞,癌细胞的死亡又会吸引免疫细胞前来“打扫战场”并记住癌细胞的特征,从而启动长期免疫记忆……

你看,看似抽象的化学,在此刻是否变得可感可知?

“希望合成此前不曾有过的材料,解决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林文斌给化学设定的“用武之地”。

再跨界:这一次回到了熟悉的“地方”

来西湖之前,林文斌已经先后“走过了”六个大学。

中科大毕业后,他先去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读博,然后在西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第一份工作是在布兰迪斯大学,一所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之后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化学系与药学院任教,一干十几年,一路做到杰出教授;2013年再加入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与放射与细胞肿瘤学系詹姆斯·弗兰克讲席教授。

然后,他又一次改换路径,走出舒适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

只是这一回,是最轻松的“跨界”。

在西湖,他嗅到了熟悉的“味道”。这里的开放、包容,对创新的渴求,对学科交叉的大力支持,都是最适合他生长的土壤。

他规划了一张全新的“西湖蓝图”:“MOF是个可调控的材料体系,我会带着实验室,根据国内的社会情况、产业情况,从实际面临的医学问题出发,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材料,比如做抗肿瘤的疫苗,它可以用多肽做,也可以用MOF做。我也计划做共价有机框架(COF),之前做得不多,在西湖可以真正地做起来了。”

2025年8月,林文斌以国际组委会主席身份在西湖大学主持ISHHC20国际会议

在芝加哥大学工作的时候,林文斌为了省去通勤的麻烦,买了距离学校步行10分钟就能抵达的房子,所以他有驾照、会开车,但基本不用车。“我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以上的时间,都在校园里打转。”林文斌说。

来西湖以后,更省事了,教授们的住所就在校园里,除了做学术报告,他想不出自己还有什么出门的理由。

所以,有想法的PI们、老师们、学生们,机会近在眼前。晚饭后,云谷的水环边,那个传说中的林教授,也许就漫步在前方!

个人简介

林文斌,国际知名分子材料化学家与化学生物学家,金属有机框架(MOF)领域的奠基者和引领者之一。

1988年毕业于球探体育比分: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师从 Ralph G. Nuzzo 教授与 Gregory S. Girolami 教授,于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在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作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NSF Postdoctoral Fellow)从事研究工作,师从 Tobin J. Marks 教授。

1997年至2001年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化学系任助理教授;2001年至2013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化学系与药学院任教,历助理教授(2001–2003)、副教授(2003–2007)、教授(2007–2011)及Kenan 杰出教授(2011–2013)。2013年起加入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与放射与细胞肿瘤学系詹姆斯·弗兰克讲席教授。2025年加入西湖大学,任化学讲席教授,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健康分子材料实验室负责人。

招聘信息

博士后招聘:

https://www.westlake.edu.cn/careers/OpenPositions/postdoctoral_fellow/bshsci/202511/t20251103_60984.html

科研团队招聘:

https://www.westlake.edu.cn/careers/OpenPositions/research_team/kysci/202511/t20251103_60989.html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Copyright ? 2014 北京今日创见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京ICP备 1404747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