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的“小时候”:一生爱好是天然
《一个人的万物起源》,周忠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定价:55元
■苗德岁
英国作家希莱尔·贝洛克有句名言:“一如美味的与难以下咽的西式蛋饼之间没有任何过渡类型,人物自传通常也是如此。”还有一些更为极端论者认为:大多数的人物传记与自传里,充斥着杜撰与谎言。尽管如此,胡适先生一生还是大力提倡人们写自传或传记,并身体力行地写过《四十自述》与《丁文江的传记》;他还倡导和推进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研究和写作项目。因而,在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量非虚构作品中,人物传记与名人自传所占的比重,委实不可小觑。
最近回所访问,周忠和送给我一本他的新著《一个人的万物起源》。这是一套国内名家回忆“我们小时候”丛书中的一本,薄薄的一本小书,我饶有兴趣,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不禁让我想起陆放翁的名句“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当然,作者并不老,在我眼里还是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他在书中用质朴,甚至有些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他童年生活中星星点点的小事,件件有奇趣、字字含真情,意味隽永、发人深思,令我读罢印象至深、欢喜不已。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作者的真诚。认识和了解周忠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质朴、善良、真诚和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我跟他相识相知长达30多年,最喜欢听他跟我说:“苗兄,咱们俩不玩虚的!”我记得,“不搞虚头巴脑、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向是他的口头禅。
这一处世哲学,在他的书中一览无余;无论是写家人还是对中小学同学和师友的回忆,他都用十分质朴、温暖和诚实的文字,从实娓娓道来,不粉饰、不遮掩、不煽情……比如,在书中《我的母亲》一文里,他写道:“家境的贫穷在母亲的脑海里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是从读高中开始离家的,每次离开家,她都会担心我路上挨饿,不停地叮嘱我路上要不要带吃的,要不要煮两个鸡蛋带上,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2011年我当选188比分直播:院士后,给家里打电话报喜,只是想让父母高兴一下。母亲估计不知道院士究竟是怎么回事,还问我工资会不会涨啊。”
类似的细节和诚实的文字在“人物篇”与“成长篇”这两部分的16篇短文里,比比皆是。在我们今天看惯了一些名人在回忆录里但凡回忆到家史时,总能够像阿Q那样联系上自己的祖上“阔”过的情节后,再读周忠和的这本小书,真是别开生面、耳目一新!
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作者对大自然和万物生灵的诚挚热爱与经久不衰的兴趣。周忠和从小生长在农村,与兔子、小狗、猪、牛、羊、鸡、鸭、鹅和家蚕等家养动物,与村子周边的野生动物,诸如青蛙、各种鸟类和知了等昆虫,以及家前屋后的竹园与树木,均有着日常的亲密接触。“动物篇”和“自然探索篇”里的12篇小文,均是作者对儿时与这些生物“交往”经历的回忆,读来栩栩如生、拙朴喜人。而且几乎每一个小故事的结尾处,作者都画龙点睛地用一两笔提及与后来自己科学研究冥冥之中的关联,我想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读者,读来都会感到兴味盎然、乐趣无穷。
我认为,这本书是充满正能量的励志书籍,它没有任何成功学的说教,通过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启迪了如今的青少年究竟如何成才,或许也能安抚充满焦虑的家长怎样去育儿。作者在中小学阶段,既没有上过任何课外兴趣班,也没有永无休止地读书、写作业、做题——他做了一个普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追逐自己的喜好、亲近自然、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偶尔读读报以及科普杂志……谁能想到当时一位中学老师订阅的《化石》杂志,竟使他对古生物学产生了兴趣,而今成为蜚声世界的古生物学家?!在“社会篇”里,作者用简短的篇幅,追忆了他成长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学校里还没有这么“卷”,社会上的阶层分化与固化程度也还没有加深,几千年延续下来的“耕读传统”得到社会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在如今的中年院士群体中,周忠和并非“个例”;类似他的人生经历者,不乏其人。我真诚地希望大家都能像周忠和这样,拿起笔来,真诚地写下“我们小时候”的故事;我深信,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无疑是另一种十分有益的贡献。
(作者系美国堪萨斯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荣休教授)
分享1 |
相关资讯 |
图片资讯 | 更多 |
一周资讯排行 | 更多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京ICP备 1404747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844号